【中药名】千金子 qianjinzi
【别名】千两金、菩萨豆、续随子。
【英文名】Euphorbiae Semen。
【来源】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L.的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二年生草本。全株无毛,微被白粉,含白色乳汁。茎直立粗壮,基部稍木质化。单叶,对生,茎下部叶较密,线状披针形,无柄,茎上部叶具短柄,叶片广披针形,顶端锐尖,基部近心形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。总花序顶生,伞状,基部有2~4叶状苞片,花序总苞杯状,花单性,无花被,雄花多数,每花有雄蕊1枚,雌花1朵。蒴果近球形。种子短圆形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向阳山坡;多栽培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割取植株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,干燥。
【药材性状】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约5毫米,直径约4毫米。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具不规则网状皱纹,网孔凹陷处灰黑色,形成细斑点。一侧有纵沟状种脊,上端有突起的合点,下端有一灰白色线形种脐,长约1毫米,基部有类白色突起的种阜,常已脱落,留有圆形疤痕。种皮薄脆,种仁白色或黄白色,胚乳丰富,油质,胚直,细小。气微,味辛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肝经、肾经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逐水消肿、破血消癥。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1.5~3克;去壳,去油用,内服多入丸散服,治疗水肿、痰饮、积滞胀满、二便不通、血瘀经闭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,治顽癣、疣赘。
【药理研究】对胃肠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。有毒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脂肪油约48%,其中含油酸等的甘油酯及多种二萜醇酯等。此外,含有游离的二萜醇、甾类、香豆精类、黄酮类、千金子固醇、巨大戟二萜醇、a-檀香萜醇、千金子固醇、β-谷固醇、七叶树内酯、马栗树皮苷、瑞香素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体弱便溏者及孕妇忌服。千金子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,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毒性作用。大量口服可产生头晕头痛、恶心流涎、剧烈呕吐、精神不振、腹痛腹泻、心悸、发热、冷汗自出、面色苍白、尿少而浑浊、心率加快,甚至血压下降、大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气息微弱、呼吸浅促、舌光无苔、脉细欲绝。
【配伍药方】①治血瘀经闭:千金子3克,丹参、制香附各9克,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②治黑子,去疣赘:千金子熟时坏破之,以涂其上,便落。(《普济方》)
③治蛇咬肿毒闷欲死:重台1.8克,千金子(去皮)七颗。二物捣筛为散,酒服方寸匕,兼唾和少许,敷咬处。(《海上集验方》)
④治阳水肿胀:千金子(炒,去油)60克,大黄30克。为末,酒、水丸绿豆大,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。(《摘玄方》)
附 千金子霜
【加工方法】取拣净的千金子,搓去壳,碾碎,置蒸器内蒸透,用吸油纸包裹,压榨至油尽,碾细,过筛。
【药材性状】均匀、疏松的淡黄色粉末,微显油性。味辛辣。
【性味功能】味辛,性温。通水消肿、破血消癥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0.5~1克,多入丸散服。外用适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