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药名】土贝母 tubeimu
【别名】大贝母、假贝母、土贝、土苦胆、草贝、垒贝、猪屎贝。
【英文名】Bolbostemmatis Rhizoma。
【药用部位】来源于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( Maxim. )Franquet的块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攀援草本。鳞茎近球形,由数个至十余个肥厚鳞叶聚生而成。茎细弱,卷须单一或分叉。叶具短柄;叶片卵状近圆形,长5~10厘米,宽4~9厘米,掌状5深裂,裂片再3~5浅裂,基部裂片的顶端有近白色腺体1~2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呈疏散圆锥状花序或单生;花黄绿色,花萼与花冠相似,基部合生,上部5深裂;雄蕊5枚,分生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3。果圆柱形,成熟时由顶端盖裂。种子6,斜方形,先端具膜质翅。花期6~7月,果期8~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山阴坡、林下。现多栽培。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云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洗净,掰开,煮至无白心,取出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多角形、三棱形或不规则半透明块状,大小不一。表面棕色或棕红色,凹凸不平。腹面常有一纵凹沟,基部有连在中轴上的短柄,背面多隆起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样,平滑,发亮。气无,味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微寒,味苦。归肺经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散结、消肿、解毒。属拔毒生肌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4.5~9克,内服煎汤。用治乳痈、瘰疬、乳腺炎、颈淋巴结结核、慢性淋巴结炎、肥厚性鼻炎。
【药理研究】药理试验结果已表明,有抗炎和抗癌作用,另对免疫功能也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三萜皂苷、生物碱、蔗糖等成分,还含7,16,25(26)-豆甾三烯醇及豆甾三烯醇-3-O-葡萄糖苷。土贝母的成分与贝母不同,作用有很大差异。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确,谨慎用药。
【配伍药方】①治乳岩:阳和汤加土贝母五钱煎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②治颈淋巴结核未破者:土贝母9克,水煎服。同时用土贝母研粉,醋调外敷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③治乳痈初起:白芷、土贝母各等分。为细末,每服三钱,陈酒热服,护暖取汗即消;重者再一服。如壮实者,每服五钱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④治骨结核溃烂流脓:土贝母、蜈蚣各等量。共研细末,每次3克,每日2次,甜米酒炖热冲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⑤治毒蛇咬伤:急饮麻油1碗,免毒攻心,再用土贝母四至五钱为末,热酒冲服,再饮酒尽醉。安卧少时。药力到处,酒化为水,从伤口喷出。候水尽,将碗内贝母渣敷伤口。垂死者皆活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⑥治刀割斧砍,夹剪、枪、箭伤损:土贝母未敷之,止血收口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相关推荐文章:
土贝母的鉴别方法